当前位置:光阴小说网>历史军事>盛世大明> 第6章 大礼仪之争开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章 大礼仪之争开始(2 / 2)

“恢复太祖亲制铁牌,置于宫门,内臣干政者,斩!”

“罢免各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督察院纠察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

略作思索后,朱厚下诏道。

不过他并未提及魏彬等人,自己现在还需要依靠他们制衡文臣,避免手中无人可用,现在还不是彻底除去他们的时候。

“陛下圣明!”群臣听后,也明白朱厚的想法,并未乘胜追击。

能够站稳在这朝堂之上的重臣无疑都是心思缜密,目光长远之辈。

铲除魏彬等人不必急于一时,今日不成那便明日,反正御史干的就是“喷子”的工作。指不定哪天陛下被烦的厌恶了,顺手就除去了这些人。

但此时魏彬等人心中却是对朱厚感激万分,自从先帝骤崩,刘瑾、钱宁被诛,他们这些宦官失去了主心骨,整日惶惶不可终日,唯恐遭到清算。陛下的这番旨意一出,虽然削去了他们的大部分权柄,但未提及八虎之祸,自己等人暂时得以保全。

“臣有感于陛下即位之初,百废待兴,特作《政务八策》供陛下参考。”袁宗皋见朱厚同意了自己的第一条建议后,随即上奏了此次的关键内容,说完之后整个人的精气神都好像泄了一般,勉强站稳。

这是临终之前在发挥余热,给自己铺清道路啊!从老人首倡裁抑宦官,朱厚心里隐隐便有不安,现在终于明了老人的用意。

朱厚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他知道这位奉献一生辅助便宜老爹,接着又辅佐自己的老人时日无多了,历史上他也在熜哥即位后仅四个多月便病逝了。

“先生公忠体国,调和鼎鼐,燮理阴阳,为朕肱骨,擢为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朱厚说完,以恳求的目光望向杨廷和。

他知道自己能够给予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最好的礼物就是大明文臣的最高追求—入阁拜相。

但此时内阁大臣已有杨廷和、梁储、蒋冕、毛纪四人,且都以杨廷和为首,如若没有杨廷和的首肯,自己的诏命不过是一纸空谈,现在朝政大权都掌握在杨廷和手中。

杨廷和看出了新帝眼中的恳求,摸着美髯不着痕迹的点了点头。前任户部尚书杨潭因病致仕,户部尚书一职至今空缺,对于袁仲德他还是有好感的,高风亮节,一心为国,是吾辈中人。

眼看袁宗皋时日无多,杨大牛也不愿阻碍当今陛下尽尽弟子的孝道,避免彻底激怒这位帝王,不妨顺水推舟,卖他一个人情。

但杨廷和的心中却是轻难以平静,与脸上的风淡云轻截然相反。

为帝王所忌,历朝历代可都没有好下场啊!

“陛下,自先帝以来,多有因谏言而获罪下狱者,其职多有空缺,臣请补行殿试,选拔贤才。”新任吏部尚书乔宇上奏道。

“准。”朱厚可是知道,正是这次殿试补录,七次落榜的张璁才中了进士,正式步入政坛,他也想见见这位落魄举人的模样。

而且殿试之后,选拔的贤才可都是“天子门生”,虽然不一定会多忠于自己这个“光杆皇帝”,但至少有这一层情面在,以后提拔任用也方便许多,少了些许顾忌。

“陛下,臣有本奏。”毛澄见群臣皆寂,理了理仪容,平复了一下思绪,上前奏道。

朱厚知道,好戏来了,语气平淡地说道:“卿有何要事,但说无妨。”

“臣等考汉成帝立定陶王为皇太子,立楚孝王孙刘景为定陶王……今陛下入承大统,宜如定陶王故事,以益王第二子崇仁王朱厚炫继兴王后,袭兴王主祀事。又考宋濮安懿王……陛下宜称孝宗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妃为‘皇叔母兴献王妃’。凡祭告兴献王及上笺于妃,俱自称‘侄皇帝’某,则正统、私亲,恩礼兼尽,可以为万世法。”

毛澄语气坚定地说道,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即将得罪这位新帝,但此乃宗法礼制,自己身为礼部尚书责无旁贷,不得不如此。

等毛澄念完奏折,朱厚听得都快打瞌睡了。引经据典,而且篇幅巨长,听起来相当累,大概意思就是毛澄引用西汉定陶王和宋朝濮安懿王的先例,想让自己改个便宜父母,认孝宗夫妇为亲生父母。

朱厚是肯定不能同意的,他必须得维持自己孝子的人设,并且要一手炮制出大礼仪之争,于是勃然大怒道:“荒谬!父母可更易如是耶!”

说完,朱厚将奏折摔到地上,愤然离去,不给毛澄和群臣再进言的机会。

此时大礼仪之争比历史上的时间提前了数日,自己的便宜老妈还在赶来的路上,张璁还在温州皮革厂,哦不,罗峰学院聚徒讲学。因此现在自己唯有不予理睬,使用一个拖字决。

殿中群臣面面相觑,杨廷和等内阁大臣沉默不语,他们知晓当今陛下对于孝礼亲情十分重视,因而明白此事绝非易事,但未料到陛下的反应会如此剧烈。

“宪清,择日再议,不必急于一时。”

“正是此理,宪清不必担忧,事关宗法礼制,吾等皆支持你。”

杨廷和向毛澄宽慰道,此乃宗法礼制,一众文臣空前团结,也纷纷出言相助道。

“宪清明白,如今只有等待时机。”毛澄苦笑着回应道。

随着群臣散去,大礼仪之争的序幕也草草收场,只是众大臣未料想到的是,这场朝堂争斗的持续时间和惨烈程度远超众人的心理预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光阴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