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光阴小说网>历史军事>蜀汉之庄稼汉> 第0868章 扶弟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0868章 扶弟魔(1 / 2)

现在从锦城至南中,基本都是顺水路而下,到僰道即后世宜宾后,再下船去南中的目的地。

锦城到僰道的这条水路,有一个三水汇聚之处。

它们分别是江水即长江、青衣水、沫水,汇于犍为郡南安县即后世乐山市。

而从南安县逆着青衣水西上,即可到汉嘉郡。

汉嘉郡看起来很大,实际上大汉所能利用的地方很少,所以仅置有四个县:郡治汉嘉县,严道县,徙县,旄牛县。

这四个县里,旄牛县有旄牛部,在后汉时期,曾切断了越巂与锦城之间的大道百余年。

最后还是冯永任越巂太守以后,收服了旄牛部,这才重新打通两地之间的联系。

汉嘉郡四县中的徙县,就在青衣水的上游。

从徙县继续逆流而上,还可以遇到到从西边高山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下来的夷人部族。

他们经常会驱赶着牛羊,或者拿着各类皮草,来到徙县换些盐巴,衣物之类。

特别是这些年来出现的厚毛料,极是受欢迎。

与盐巴同是夷人部族最需要的东西。

因为高山上实在是太冷了。

当然,有部族愿意与汉人交易,自然也会有部族想要干老本行:作乱抢劫。

这是个传统。

传统没那么容易改变。

要不然大汉丞相也不至于要推进“蜀地最后一块拼图”计划。

冯永逼着李家大房到汉嘉郡重新找出路,其实也是贯彻两汉数百年来对边疆开发的传统:迁民实边。

这个民,可以是良民,也可以是罪民。

或者在政治斗争中失败的人臣,甚至皇室中人。

与普通的百姓不同,这些大臣或者皇室被贬到边疆,往往会带一大批奴仆跟过去,为稳固大汉疆域做贡献。

数百年来,大汉就是这么一点一点地把疆域巩固下来,并不断向外边蚕食。

李家大房的嫡孙李十二郎,这几年来,大汉每次出现大事,都会及时地出现,在冯鬼王的小妾面前晃悠一番。

委实是让李慕这位冯家小妾有些烦不胜烦。

于是幕娘子在冯鬼王耳边吹了吹枕头风。

最后冯鬼王给了李家大房提了个“建议”,让李十二郎去汉嘉开拓局面。

为了能帮李家大房在汉嘉顺利开拓西边高山夷人的渠道,冯鬼王甚至愿意提前支借一部分毛料。

换作以前的李家大房,有人敢这样指点自己的家事,早就一巴掌把对方拍到泥里去。

然后再在上面垒上大山,五百年不得翻身的那种。

可惜他们遇到的是一代妖相和一代鬼王

所以最后他们只能默默地当个安分守己的耕读人家。

其实相比于以前,种地也挺好的,至少每年朝廷和兴汉会都会保底价收购。

但幸福感是比较出来的。

辛辛苦苦一年种出来的粮食,卖出去赚来的钱,还比不过人家卖一批毛料。

你让那些吃惯了大鱼大肉的世家大族怎么甘心?

只是毛料从原材料生产到加工,再到成品分配,最后到销售渠道,无一不是被人牢牢掌握在手里。

不甘心又能如何?

现在冯鬼王好不容易才从手指头里漏些油水,李家大房不紧紧抓住,难道还能拱手送人?

嫡孙?

嫡孙怎么啦?又不是只有十二郎一个嫡孙!

退一万步说,嫡孙去汉嘉给家族开拓局面,不是理所当然?

所以李十二郎就这么被家族派到了汉嘉。

当然,毕竟是嫡孙,所以李家大房同时也派了不少人跟随过来。

有奴仆,有下人,也有同堂的庶子庶孙。

徙县就是李家大房在汉嘉郡的第一个主要落脚点。

物离乡贵,人离乡贱。

李家大房的人离开蜀地平原,到经常发生夷乱的地方打开局面,其中艰辛自不必说。

不过李家大房终究是阔过,就算是衰落下来,也不是一般的土财主所能比的。

由于徙县就在青衣水边上,同时又是高山环绕的盆地地形,所以这里土地很是肥沃。

偏偏又多半是夷人,耕种水平太低。

李家大房出人出力出牛出犁,倒也能开垦出不少的耕地。

立足不难,但如何开拓新局面,却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因为他们不像冯鬼王,有名声,有手段,有权势,还有足够的资源,软硬兼施,把当地的夷人迅速收服。

他们甚至还不能拿出以前鱼肉乡里的那一套,因为当地的官府在虎视眈眈地盯着他们。

所以只能老老实实地脚踏实地。

当然,以李家大房的底蕴,自然也不可能是束手无策。

比如说,那些庶子庶孙,光是化水平,就足以碾压周围人家。

所以挑几个学问好的出来,给有条件的人家的孩童启蒙,就是积累名声的一种方式。

反正三字经是冯鬼王的东西,拿来落人情,不亏!

所谓有条件的人家,除了当地的富足人家,还有一些当地寨子的头人的孩子。

甚至还会减免一两个三四个有志于学,却又有天赋的穷苦人家孩子的束脩。

这一套,世家大族玩得也是很溜。

但不管怎么说,李家大房迁人来徙县落脚之后,徙县就多了一些悄然的改变。

因为李氏的到来,以徙县原本的旧县城为中心,或远或近,陆陆续续地又建了几个寨子。

甚至连远处山脚下都有。

基本都按李氏内部的远近关系布置。

在小乱不断的汉嘉,即使朝廷在这里布有驻军,但每个寨子至少也要有最基本的防卫能力。

待日头快到头顶,一队士卒护着一个校尉从山上下来。

守在山下的另一队士卒中马上有人牵着马出来,校尉接过缰绳,翻身上马,喝令道:“走吧。”

两队士卒重新编好列队,跟在校尉后面,向着下一个坞堡而去。

冯校尉是徙县驻军的主要负责人,每旬都要亲自巡视徙县各处坞堡。

丞相北伐那年,冯君侯领军从越巂北上,他就是军中的一员。

因为有一股子狠劲,悍不畏死,奔袭之战,街亭之战,陇西之战,金城之战,无一落下。

也算是冯君侯军中的老人。

可惜就是识字太慢,别人认得五个他就认得两个。

别人背到九九八十一,他才背到三七二十一。

再加上心太死,心思不活,在冯君侯麾下,就算你与冯君侯同姓,只怕最高也就是到军侯这一个位置。

没办法,冯君侯军中,比起同时代的军队,体系太过复杂,代表着兵种专业化的历史趋势。

幸好丞相的“蜀地最后一块拼图计划”,兴汉会也是要出力的。

于是冯校尉的顶头上司大笔一挥,狗日的你不适合这里,去汉嘉吧。

冯校尉在冯君侯麾下最多不过当个军侯,但在外头,当个校尉那是绰绰有余。

大汉第一精兵序列出来的精兵悍将,就是这么牛逼不解释。

冯校尉到了汉嘉,因为识得几个字,于是就成了徙县驻军的负责人之一。

领着手下的人,在经过山脚下的一个寨子时,冯校尉突然拉住缰绳,骂骂咧咧地下马:

“这个寨子怎么回事?上次就叫他们把那个口子补上,怎么还没补好?真要被那些山里的夷人偷袭,就等着死一窝人呢!”

“原地休息!你们几个跟我来!”

寨子早早就看到了冯校尉,此时看到他领人向着寨门而来,寨子里连忙有人迎出出来。

“怎么回事?上次不是让你们把那里补好吗?”

冯校尉没等来人开口,直接就喷了过去,口沫横飞,“不要命了吗?上个月牛头山下寨子的事情没听说?”

“夜里被夷人偷袭,连只狗都没留下,临产的妇人肚子被刨开晾在寨墙上,失踪的那几十个妇人,被掳到了山里”

寨子里出来的人脸上全是唾沫屑儿,却是不敢伸手去擦,还得陪着笑脸:

“回将军,这些日子不是忙着晒谷子吗,寨子里一时抽不出人手”

“人命重要还是那点谷子重要?”冯校尉骂骂咧咧,“真道这里像锦城那边呢?被那些生夷冲进寨子,连你小妾都要被人家掳到山里去!”

冯校尉身后的士卒发出一阵哄笑。

他们都知道,这个寨子是李氏族人。

这些人,根本就没见过生夷破了寨子后的惨况。

“笑你阿母呢!”

冯校尉又转过头来,骂道,“让你们原地休息,让你们过来看热闹了?”

冯校尉一边骂着,一边进入寨子。

在寨子里溜达了一圈,冯校尉这里指点一下,那里指点一下,同时还告诉寨子里的人,若是生夷过来,最应该防备哪个位置。

待到了一个小院落门口前,冯校尉放慢了脚步,声音越发大了起来,然后又抹了抹嘴角的白沫。

“将军,日头这么般大,不若喝点水吧。”

跟在身边的随从颇有眼色,连忙说道。

“嗯,嗯,说了这么久,确是有些渴了。”

冯校尉点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光阴小说网